中藥煎煮方法主要有器具選擇、浸泡處理、水量控制、火候掌握、煎煮時(shí)間等關(guān)鍵步驟。正確的煎煮方式有助于保留藥物有效成分,提升療效。
煎藥首選砂鍋或陶瓷鍋,這類(lèi)材質(zhì)化學(xué)性質(zhì)穩定,不易與藥物成分發(fā)生反應。禁用鐵、鋁等金屬器皿,避免金屬離子與藥材中鞣質(zhì)、生物堿等成分結合影響藥效?,F代也可選用耐高溫玻璃煎藥壺,便于觀(guān)察水量變化。
藥材需提前用冷水浸泡30-60分鐘,水量以淹沒(méi)藥材2-3厘米為宜。根莖類(lèi)、礦物類(lèi)藥物可延長(cháng)至1小時(shí)。通過(guò)浸泡使藥材組織吸水膨脹,有利于有效成分溶出。特殊藥材如阿膠需單獨烊化后兌入藥液。
一般藥物頭煎加水量為藥材體積的5-8倍,二煎為3-5倍。解表藥水量宜少,滋補藥水量可稍多。煎煮過(guò)程中不宜中途加水,若必須添加應使用熱水。煎好后藥液量應控制在200-300毫升,兒童酌減。
解表藥需武火快煎,煮沸后維持10-15分鐘;滋補藥先武火煮沸,后轉文火慢煎40-60分鐘。含揮發(fā)油的藥物如薄荷、砂仁應后下,煎煮5-10分鐘即可。礦石類(lèi)、貝殼類(lèi)藥物需先煎30分鐘以上。
常規藥物頭煎20-30分鐘,二煎15-20分鐘。不同類(lèi)別藥物差異較大:清熱藥頭煎15分鐘,補益藥需40分鐘以上。每劑藥通常煎煮2-3次,藥液混合后分次服用。煎煮過(guò)程中需適時(shí)攪拌,防止糊底。
煎藥后藥渣可裝入紗布袋熱敷患處,實(shí)現內外同治。服用期間忌食生冷、辛辣、油膩食物,避免影響藥效。藥液宜飯前溫服,對胃腸刺激較大的藥物可改為飯后服用。若藥液變質(zhì)出現絮狀物或異味應立即停用。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根據具體方劑調整煎煮參數,特殊藥材如附子、烏頭等需嚴格遵循醫囑處理。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59次瀏覽 2025-07-15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401次瀏覽 2024-09-25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0次瀏覽 2025-11-13
1028次瀏覽
574次瀏覽
609次瀏覽
834次瀏覽
917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