煎熬中藥通常需要經(jīng)過(guò)浸泡、煎煮、過(guò)濾等步驟,具體方法主要有選擇合適器具、控制水量與火候、分次煎煮、注意特殊藥物處理、掌握服藥時(shí)間等。
煎藥推薦使用砂鍋或陶瓷鍋,避免鐵、鋁等金屬容器。金屬器具可能與中藥成分發(fā)生化學(xué)反應,影響藥效或產(chǎn)生有害物質(zhì)。砂鍋導熱均勻且化學(xué)性質(zhì)穩定,能最大限度保留藥物有效成分。煎藥前需將器具清洗干凈,不可殘留油漬或其他化學(xué)物質(zhì)。
首次煎煮時(shí)加水量需漫過(guò)藥材2-3厘米,二煎時(shí)可減少水量。解表類(lèi)藥物宜用武火快煎,補益類(lèi)藥物需文火慢熬。煮沸后調至中小火保持微沸狀態(tài),避免水分過(guò)快蒸發(fā)導致煎干。煎煮過(guò)程中不要頻繁開(kāi)蓋攪拌,以免揮發(fā)性成分流失。
多數中藥需煎煮2-3次以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。第一次煎煮完成后過(guò)濾藥液,重新加水進(jìn)行第二次煎煮。兩次藥液混合后分次服用。特殊藥材如附子需先煎1小時(shí)以上,后下藥物如薄荷應在最后5-10分鐘加入。
質(zhì)地堅硬的礦物類(lèi)或貝殼類(lèi)藥物需打碎先煎,如牡蠣、石膏。含揮發(fā)性成分的芳香類(lèi)藥物應后下,如豆蔻、砂仁。貴重細粉類(lèi)藥物宜沖服,如三七粉、川貝粉。膠類(lèi)藥物需烊化兌服,如阿膠、鹿角膠。
補益類(lèi)藥物宜飯前空腹服用,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應飯后服用。安神類(lèi)藥物睡前1小時(shí)服用,急癥藥物可隨時(shí)服用。一般藥液每日分2-3次溫服,每次200-300毫升。服藥期間忌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影響藥效的食物。
煎藥過(guò)程中出現藥液渾濁、顏色異?;蚱骶咂茡p時(shí)應停止使用。服用中藥期間需觀(guān)察身體反應,如出現皮疹、惡心等不適需及時(shí)停藥就醫。不同體質(zhì)與病癥對煎藥方法有特殊要求,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規范操作,并定期復診調整用藥方案。保存煎好的藥液應使用玻璃容器冷藏,服用前加熱至適宜溫度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2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1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8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3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5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4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1次瀏覽 2024-09-2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5次瀏覽 2024-01-0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6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6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次瀏覽 2025-11-01
            694次瀏覽
            701次瀏覽
            577次瀏覽
            631次瀏覽
            775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