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梗阻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胃腸減壓、藥物治療、液體復蘇、手術(shù)治療、營(yíng)養支持等,需根據病因及病情嚴重程度選擇。腸梗阻可能由腸粘連、腫瘤、糞石嵌頓、腸扭轉、腸套疊等因素引起,通常表現為腹痛、腹脹、嘔吐、停止排便排氣等癥狀。
胃腸減壓是腸梗阻的基礎治療手段,通過(guò)鼻胃管或腸管引流胃腸內容物,降低腸腔內壓力。該方法適用于機械性及動(dòng)力性腸梗阻早期,能緩解腹脹和嘔吐癥狀。操作時(shí)需監測引流液性狀和量,若引流出血性液體或腸內容物,需警惕腸壞死可能。胃腸減壓期間應禁食禁水,避免加重腸道負擔。
藥物治療主要針對麻痹性腸梗阻或炎癥性腸梗阻。常用藥物包括注射用頭孢曲松鈉抗感染、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解痙止痛、注射用奧美拉唑鈉抑制胃酸分泌。藥物治療需嚴格遵醫囑,避免濫用止痛藥掩蓋病情。若藥物治療24-48小時(shí)無(wú)效,需考慮調整方案。
腸梗阻患者易出現脫水及電解質(zhì)紊亂,需通過(guò)靜脈補液糾正。液體復蘇方案包括復方氯化鈉注射液補充血容量、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提供能量、氯化鉀注射液糾正低鉀血癥。補液量和速度需根據患者尿量、血壓、心率等指標調整,必要時(shí)監測中心靜脈壓。
手術(shù)適用于完全性機械性腸梗阻或疑有腸壞死者。常見(jiàn)術(shù)式包括腸粘連松解術(shù)、腸切除吻合術(shù)、腸造口術(shù)等。手術(shù)需評估患者全身狀況,術(shù)前完善腹部CT等檢查明確梗阻部位。術(shù)后需密切觀(guān)察腸功能恢復情況,警惕吻合口瘺、腹腔感染等并發(fā)癥。
腸梗阻緩解后需逐步恢復飲食,從流質(zhì)過(guò)渡到半流質(zhì)、普食。嚴重營(yíng)養不良者可短期使用腸外營(yíng)養,如復方氨基酸注射液、脂肪乳注射液等。長(cháng)期腸梗阻患者可考慮經(jīng)鼻腸管或空腸造瘺管實(shí)施腸內營(yíng)養,選用短肽型或整蛋白型腸內營(yíng)養劑。
腸梗阻患者治療后需避免暴飲暴食,選擇低渣易消化食物,少量多餐。日??蛇m當活動(dòng)促進(jìn)腸蠕動(dòng),但需避免劇烈運動(dòng)。術(shù)后患者應定期復查,觀(guān)察有無(wú)腸粘連復發(fā)跡象。出現反復腹痛、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時(shí)需及時(shí)就醫。對于腫瘤性腸梗阻患者,需按計劃完成后續抗腫瘤治療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7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6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3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9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6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3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8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8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78次瀏覽 2023-09-0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6次瀏覽 2025-10-30
195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9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3次瀏覽 2023-08-28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次瀏覽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7次瀏覽 2025-10-30